庄严净土
佛告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昔在然灯佛所。于法有所得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来在然灯佛所。于法实无所得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菩萨庄严佛土不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。是名庄严。是故须菩提。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。不应住色生心。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须菩提。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。于意云何。是身为大不。须菩提言。甚大。世尊。何以故。佛说非身,是名大身。
白话文
白话译文:
佛陀问须菩提:“你认为如何?如来过去在燃灯佛那里,是否得到了某种佛法?”须菩提回答:“没有,世尊。如来在燃灯佛处,其实并未得到任何具体的法。”
佛陀又问:“须菩提,你认为菩萨是否在庄严佛土?”须菩提回答:“没有,世尊。为什么呢?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,本质上并非真正的庄严,只是假名为庄严。”
佛陀接着说:“因此,须菩提,诸位大菩萨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:不执着于色相而生心,不执着于声音、香气、味道、触感或概念而生心,而应无所执着地生起清净心。须菩提,譬如有人身体如须弥山那般高大,你认为这身躯算大吗?”须菩提回答:“非常大,世尊。但为什么呢?因为佛说这‘大身’并非真实存在的身相,只是假名为大身。”
解释:
1. 无所得的法:佛陀强调,真正的觉悟并非获取某种外在的“法”,而是超越对概念的执着。如来在燃灯佛处“无所得”,说明佛法本质是空性,不可执着。
2. 庄严佛土的辩证:菩萨的“庄严佛土”并非外在的修饰,而是内心清净的显现。所谓庄严,实无庄严可得,只是假名,破除以形式为实的执念。
3. 无所住的清净心:修行者应超越六尘(色声香味触法)的分别,心不依附任何现象,才能生起真正的清净心。
4. 大身的比喻:以“须弥山王”比喻的“大身”,本质仍是空性。佛说“非身”,揭示一切相皆是假名,破除对大小、形相的执着。
核心思想:通过否定对“得法”“庄严”“大身”等概念的执着,阐明般若空性——真正的修行是离相无住,在无执中自然显现清净本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