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行无住

复次须菩提。菩萨于法应无所住·行于布施。所谓不住色布施。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。须菩提。菩萨应如是布施。不住于相。何以故。若菩萨不住相布施。其福德不可思量。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东方虚空可思量不。 不也世尊。 须菩提。南·西·北方,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。 不也世尊。 须菩提。菩萨无住相布施。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。须菩提。菩萨但应如所教住。

白话文

白话译文:
接着,佛陀继续对须菩提说:“菩萨修行应当不执着于任何现象而行布施。也就是说,布施时不应执着于色相(形象)、声音、香气、味道、触感或概念。须菩提,菩萨应当这样布施:不执着任何表象。为什么呢?如果菩萨不执着表象而布施,所得的福德之大是无法想象的。须菩提,你觉得东方的虚空可以丈量吗?”须菩提回答:“不能,世尊。”佛陀又问:“南方、西方、北方,乃至四方上下的虚空,可以丈量吗?”须菩提回答:“不能,世尊。”佛陀说:“菩萨不执着表象的布施,所得的福德也像这虚空一样无边无际、不可衡量。须菩提,菩萨只需按照这样的教导去修行。”

解释:
这段内容的核心是破除执着的修行观,强调“无住”的智慧:
1. 无住布施:菩萨布施时,不执着于施者、受者、所施之物,甚至不执着“布施”这一行为本身。若心有所住(如贪求回报或功德),布施便落入有限;唯有超越一切相,福德才能广大如虚空。
2. 虚空比喻:以虚空的无边无际比喻无相布施的福德。虚空无形无相、包容一切,暗指真正的功德源于无分别心,与法性(空性)相应。
3. 修行关键:佛陀总结“如所教住”,即安住于无执着的状态。这不是消极的“不做”,而是以智慧观照,行动却不被现象束缚,达到自在的妙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