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法受持

尔时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当何名此经。我等云何奉持。佛告须菩提。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。以是名字汝当奉持。所以者何。须菩提,佛说般若波罗蜜,即非般若波罗蜜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有所说法不。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来无所说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。须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须菩提。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。是名微尘。如来说世界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。不也世尊。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。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。是名三十二相。须菩提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。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。为他人说,其福甚多。

白话文

白话文翻译:
这时,须菩提恭敬地问佛陀:“世尊,这部经应当叫什么名字?我们应当如何奉行持守?”佛陀回答:“这部经名为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,你们应当以此名称奉持。为什么呢?须菩提,佛所说的‘般若波罗蜜’,本质上并非实有的‘般若波罗蜜’,只是假名为‘般若波罗蜜’。”

佛陀又问:“须菩提,你认为如来有所说的法吗?”须菩提回答:“世尊,如来实际上没有说过任何固定的法。”

佛陀继续问:“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微尘,算不算多?”须菩提答:“非常多,世尊。”佛陀说:“须菩提,这些微尘,如来说它们并非真实的微尘,只是假名为微尘;如来说世界也并非真实的世界,只是假名为世界。”

佛陀再问:“须菩提,你认为可以通过如来三十二种庄严相貌见到如来吗?”须菩提答:“不可以,世尊。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。因为如来说三十二相并非真实的本相,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。”

佛陀最后说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恒河沙数那么多的生命来布施,而另有人能受持此经,甚至只是其中的四句偈颂,并为他人解说,后者的福德远胜前者。”


解释:
这段经文通过层层否定与假名安立,揭示般若空性的核心思想:
1. 名相非实:佛所说的“般若波罗蜜”或“微尘”“世界”等概念,本质上是空性的,仅为方便引导众生而假立名称,不可执着其有实体。
2. 离相见性:如来真正的法身无法通过形相(如三十二相)或语言完全体现,须超越表象才能契入实相。
3. 无说而说:佛陀强调“无所说法”,指出真理超越言语表述,一切说法皆是应机施设。
4. 福德较量:以“身命布施”与“受持经典”对比,突显般若智慧的殊胜——通过体悟空性,方能成就无漏福德。

主旨在于破除对名相、语言、形相的执着,引导众生回归无住无得的般若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