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相无相
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须陀洹能作是念。我得须陀洹果不。须菩提言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。不入色声香味触法。是名须陀洹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斯陀含能作是念。我得斯陀含果不。须菩提言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斯陀含名一往来。而实无往来。是名斯陀含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阿那含能作是念。我得阿那含果不。须菩提言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。是故名阿那含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阿罗汉能作是念。我得阿罗汉道不。须菩提言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实无有法名阿罗汉。世尊。若阿罗汉作是念。我得阿罗汉道。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。世尊。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。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世尊。我不作是念。我是离欲阿罗汉。世尊。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。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。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。
白话文
白话译文:
“须菩提,你认为呢?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人,能否有这样的念头:‘我已证得须陀洹果’?”须菩提回答:“不能,世尊。为什么呢?须陀洹虽名为‘入圣流’,实则无所可入,因为他不执著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,这才称为须陀洹。”
“须菩提,你认为呢?证得斯陀含果位的人,能否想:‘我已证得斯陀含果’?”须菩提答:“不能,世尊。为什么呢?斯陀含虽名‘一往来’,实则无往来可得,只是假名为斯陀含。”
“须菩提,你认为呢?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人,能否想:‘我已证得阿那含果’?”须菩提答:“不能,世尊。为什么呢?阿那含名为‘不来’,实则无‘不来’之相,所以称为阿那含。”
“须菩提,你认为呢?阿罗汉能否起念:‘我已证得阿罗汉道’?”须菩提答:“不能,世尊。为什么呢?实际上并无一法名为阿罗汉。世尊,若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,便是执著于自我、他人、众生、寿者相。世尊曾说我在无诤三昧中修得第一,是离欲的阿罗汉。但我从不认为自己已得此果位。若我有‘我得阿罗汉道’的念头,世尊便不会称我为乐于寂静的修行者。正因我无所执、无所行,才假名为乐阿兰那行者。”
解释:
这段内容通过佛陀与须菩提的问答,阐明修行果位的本质是“无相”。无论是初果须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三果阿那含,还是四果阿罗汉,皆不可执著于“证果”之相。因为真正的解脱是超越名相、断除分别心的。若修行者认为“我得果位”,即落入我执(自我、他人、众生、寿者四相),反而背离了空性智慧。须菩提以自身为例,说明真正的成就者心无所得、无执无行,仅因世俗方便而假立名相。核心是破除对修行果位的执著,体现《金刚经》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的般若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