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一·于子游
海滨人说:一日海中忽有高山出,居人大骇。一秀才寄宿渔舟,沾酒独酌。夜阑,一少年人,儒服儒冠,自称:“于子游。”言词风雅。秀才悦,便与欢饮。饮至中夜,离席言别,秀才曰:“君家何处?玄夜茫茫,亦太自苦。”答云:“仆非土著,以序近清明,将随大王上墓。眷口先行,大王姑留憩息,明日辰刻发矣。宜归早治任也。”秀才亦不知大王何人。送至鷁首,跃身入水,拨刺而去,乃知为鱼妖也。次日,见山峰浮动,顷刻已没。始知山为大鱼,即所云大王也。俗传清明前,海中大鱼携儿女往拜其墓,信有之乎?
康熙初年,莱郡潮出大鱼,鸣号数日,其声如牛。既死,荷担割肉者一道相属。鱼大盈亩,翅尾皆具;独无目珠。眶深如井,水满之。割肉者误堕其中辄溺死。或云,“海中贬大鱼则去其目,以目即夜光珠”云。
白话文
海边的人说:有一天海里突然冒出一座高山,居民们吓得够呛。有个秀才借住在渔船上,买酒独饮。深夜时分,有个穿儒生衣服戴儒生帽子的少年,自称叫”于子游”,谈吐文雅。秀才很高兴,就和他一起畅饮。喝到半夜,少年起身告辞,秀才问:”你家在哪儿?这深更半夜的,赶路也太辛苦了。”少年答道:”我不是本地人,因为快到清明了,要跟着大王去上坟。家眷先走了,大王暂时留下休息,明天辰时出发。我得早点回去准备行装。”秀才也不知道他说的”大王”是谁。送到船头时,少年纵身跳进水里,哗啦一声游走了,这才知道是鱼精变的。第二天,人们看见山峰在移动,一会儿就消失了。这才明白那座山是条大鱼,也就是少年所说的”大王”。民间传说清明前,海里的大鱼会带着子女去扫墓,看来真有这回事啊?
康熙初年,莱州海边涨潮时冲上来一条大鱼,哀鸣了好几天,声音像牛叫。死后,挑着担子来割肉的人络绎不绝。鱼大得有一亩地那么宽,鱼鳍鱼尾都很完整,就是没有眼珠。眼眶深得像口井,里面灌满了水。割肉的人不小心掉进去就会淹死。有人说:”海里惩罚大鱼就会挖掉它的眼睛,因为鱼眼就是夜明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