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一·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
谓赵王曰:“三晋合而秦弱,三晋离而秦强,此天下之所明也。秦之有燕而伐赵,有赵而伐燕;有梁而伐赵,有赵而伐梁;有楚而伐韩,有韩而伐楚;此天下之所明见也。然山东不能易其略,兵弱也。弱而不能相壹,是何楚之知,山东之愚也。是臣所为山东之忧也。虎将即禽,禽不知虎之即己也,而相斗两罢,而归其死于虎。故使禽知虎之即己,决不相斗矣。今山东之主不知秦之即己也,而尚相斗两敝,而归其国于秦,知不如禽远矣。愿王熟虑之也。
“今事有可急者,秦之欲伐韩梁,东窥于周室甚,惟寐亡之。今南攻楚者,恶三晋之大合也。今攻楚休而复之,已五年矣,攘地千余里。今谓楚王:‘苟来举玉趾而见寡人,必与楚为兄弟之国,必为楚攻韩、梁,反楚之故地。’楚王美秦之语,怒韩、梁之不救己,必入于秦。有谋故杀使之赵,以燕饵赵而离三晋。今王美秦之言,而欲攻燕,攻燕,食未饱而祸已及矣。楚王入秦,秦、楚为一,东面而攻韩。韩南无楚,北无赵,韩不待伐,割挈马兔而西走。秦与韩为上交,秦祸安移于梁矣。以秦之强,有楚、韩之用,梁不待伐矣。割挈马兔而西走,秦与梁为上交,秦祸案攘于赵矣。以强秦之有韩、梁、楚,与燕之怒,割必深矣。国之举此,臣之所为来。臣故曰:事有可急为者。
“及楚王之未入也,三晋相亲相坚,出锐师以戍韩、梁西边,楚王闻之,必不入秦,秦必怒而循攻楚,是秦祸不离楚也,便于三晋。若楚王入,秦见三晋之大合而坚也,必不出楚王,即多割,是秦祸不离楚也,有利于三晋。愿王之熟计之也急。”
赵王因起兵南戍韩、梁之西边。秦见三晋之坚也,果不出楚王卬,而多求地。

白话文

有人对赵王说:“三晋联合则秦国削弱,三晋分裂则秦国强大,这是天下人都明白的道理。秦国拉拢燕国就攻打赵国,拉拢赵国就攻打燕国;拉拢魏国就攻打赵国,拉拢赵国就攻打魏国;拉拢楚国就攻打韩国,拉拢韩国就攻打楚国——这也是天下人看得清楚的事实。然而崤山以东六国始终无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,是因为兵力薄弱。力量薄弱又不能团结一致,可见楚国的智慧(指楚怀王被张仪欺骗)多么高明,而山东六国又多么愚蠢。这正是我为山东各国忧虑的原因。老虎将要捕食猎物时,猎物却不知道老虎逼近自己,反而互相争斗到精疲力竭,最终都成了老虎的美餐。如果猎物知道老虎就在附近,绝不会自相残杀。如今山东各国的君主不明白秦国正虎视眈眈,还在互相争斗消耗国力,最终把整个国家拱手送给秦国——他们的见识连禽兽都不如啊!希望大王深思。

当前有件刻不容缓的事:秦国一直想攻打韩魏,对周王室更是垂涎三尺,连睡觉都惦记着。如今秦国南下攻楚,就是担心三晋联合。这场战争时打时停已持续五年,秦国夺取了楚国上千里的土地。现在秦国对楚王说:‘只要您移步来见我,我们立刻结为兄弟之国,还会帮您攻打韩魏,夺回失去的领土。’楚王被甜言蜜语迷惑,又怨恨韩魏见死不救,必定会投靠秦国。同时秦国派谋士到赵国,用燕国当诱饵挑拨三晋关系。如果大王听信秦国的许诺去攻打燕国,恐怕还没尝到甜头,灾祸就临头了。一旦楚王入秦,秦楚联手东进攻韩,韩国南失楚援、北失赵援,不用等秦军攻打就会割地求和。秦韩结盟后,灾祸就会转向魏国。以秦国的强势加上楚韩助力,魏国也只能不战而降。等秦魏结盟,祸水就涌向赵国了。强大的秦国掌控着韩魏楚,又激怒了燕国,到时候赵国被宰割的程度可想而知。国家走到这一步,正是我前来劝谏的原因。所以说:现在有件必须立即行动的事。

趁楚王尚未入秦,三晋应该紧密团结,派精锐部队驻守韩魏西部边境。楚王得知三晋联合,必然不敢投秦,秦国就会继续攻楚——这样灾祸始终留在楚国,对三晋有利。如果楚王已经入秦,秦国见三晋坚定联合,定会扣留楚王索要更多土地——灾祸还是留在楚国,三晋仍能得利。请大王火速决断!”

赵王于是发兵南下驻守韩魏西部边境。秦国见三晋团结一致,果然扣留楚怀王熊槐,趁机勒索更多土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