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一·秦王谓公子他
秦王谓公子他曰:“昔岁殽下之事,韩为中军,以与诸侯攻秦。韩与秦接境壤界,其地不能千里,展转不可约。日者秦、楚战于蓝田,韩出锐师以佐秦,秦战不利,因转与楚,不固信盟,唯便是从。韩之在我,心腹之疾。吾将伐之,何如?”公子他曰:“王出兵韩,韩必惧,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。”王曰:“善。”乃起兵,一军临荧阳,一军临太行。
韩恐,使阳成君入谢于秦,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。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(黄重)曰:“秦起二军以临韩,韩不能有。今王令韩兴兵以上党入和与秦,使阳言之太守,太守其效之。”靳(黄重)曰:“人有言:挈瓶之知,不失守器。王则有令,而臣太守,虽王与子,亦其猜焉。臣请悉发守以应秦,若不能卒,则死之。”韩阳趋以报王,王曰:“吾始已诺于应侯矣,今不与,是欺之也。”乃使冯亭代靳(黄重)。
冯亭守三十日,阴使人请赵王曰:“韩不能守上党,且以与秦,其民皆不欲为秦,而愿为赵。今有城市之邑七十,愿拜内之与王,唯王才之。”赵王喜,召平原君而告之曰:“韩不能守上党,且以与秦,其吏民不欲为秦,而皆愿为赵。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,何如?”赵豹对曰:“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。”王曰:“人怀吾义,何谓无故乎?”对曰:’秦蚕食韩氏之地,中绝不令相通,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。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,欲嫁其祸也。秦被其劳,而赵受其利,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,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?今王取之,可谓有故乎?且秦以牛田,水通粮,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,令严政行,不可与战。王自图之。”王大怒曰:“夫用百万之众,攻战逾年历岁,未见一城也。今不用兵而得城七十,何故不为?”赵豹出。
王召赵胜、赵禹而告之曰:“韩不能守上党,今其守以与寡人,有城市之邑七十。”二人对曰:“用兵逾年,未见一城,今坐而得城,此大利也。”乃使赵胜往受地。
赵胜至曰:“敝邑之王,使使者臣胜,太守有诏,使臣胜谓曰:‘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,千户封县令,诸吏皆益爵三级,民能相集者,赐家六金。’”冯亭垂涕而勉曰:“是吾处三不义也:为主守地面不能死,而以与人,不义一也;主内之秦,不顺主命,不义二也;卖主之地而食之,不义三也。”辞封而入韩,谓韩王曰:“赵闻韩不能守上党,今发兵已取之矣。”韩告秦曰:“赵起兵取上党。”秦王怒,令公孙起、王(齿奇)以兵遇赵于长平。

白话文

秦王对公子他说:“去年崤下之战,韩国担任中军主力,联合诸侯攻打秦国。韩国与秦国接壤,国土方圆不足千里,反复无常难以结盟。先前秦楚蓝田之战,韩国派精锐助秦,秦军失利后,韩国立刻倒向楚国,不守盟约,唯利是图。韩国对我们是心腹大患,我打算讨伐它,你觉得如何?”公子他回答:“大王出兵韩国,韩国必定恐惧,一害怕就能不战而割取大片土地。”秦王说:“好。”于是发兵,一支进军荥阳,一支进军太行。

韩国恐慌,派阳成君向秦国谢罪,愿献上党求和。韩阳奉命通知上党太守靳黈:“秦国两路大军压境,韩国无力抵抗。如今大王命我献上党与秦议和,特来告知太守,请立即交割。”靳黈答道:“俗话说:小人物也有守护器具的智慧。虽有大王之命,但我身为太守,即便面对您和君王,也不敢轻信。我愿率全军抗秦,若战败则以身殉职。”韩阳急报韩王,韩王说:“我已答应应侯(范雎),如今不献地就是失信。”便派冯亭接替靳黈。

冯亭到任三十天后,暗中派人联络赵王:“韩国守不住上党,准备割让给秦国。但百姓不愿归秦,都愿归赵。现有七十座城邑,愿献给大王,请定夺。”赵王大喜,召平原君商议:“韩国守不住上党,官吏百姓都想归顺赵国。如今冯亭派使者献地,你看如何?”赵豹劝阻:“圣人最忌讳无故得利。”赵王反驳:“百姓感念我的仁义,怎能说无故?”赵豹解释:“秦蚕食韩国土地,截断交通,自以为能轻松拿下上党。韩国转献赵国,实为嫁祸。秦国出力赵国得利,强国尚难从小国强取,小国反能从强国得利吗?这算有正当理由吗?况且秦国以牛耕田,水运粮草,勇士皆得高位,法令严明,不可硬拼。请大王三思。”赵王怒道:“动用百万大军,经年累月也难夺一城。如今不费一兵得七十城,为何不要?”赵豹退下。

赵王又召赵胜、赵禹商议,二人赞同:“连年征战未得一城,如今坐享其成,实乃大利。”便派赵胜接收土地。赵胜到上党宣布:“我国大王特派我来宣布:封太守三万户都邑,县令千户,官吏普升三级,百姓每户赏六金。”冯亭流泪拒绝:“我犯下三不义:守土不能死战而献地,一不义;违抗君命拒献秦国,二不义;卖主土地换取富贵,三不义。”辞谢封赏回到韩国,禀报韩王:“赵国已出兵夺取上党。”韩国转告秦国,秦王大怒,派白起、王龁率军与赵军在长平对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