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二·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
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,下七十余城,尽郡县之以属燕。三城未下,而燕昭王死。惠王即位,用齐人反间,疑乐毅,而使骑劫代之将。乐毅奔赵,赵封以为望诸君。齐田单欺诈骑劫,卒败燕军,复收七十城以复齐。燕王悔,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。
燕王乃使人让乐毅,且谢之曰:“先王举国而委将军,将军为燕破齐,报先王之仇,天下莫不振动,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!会先王弃群臣,寡人新即位,左右误寡人。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,为将军久暴露于外,故召将军且休计事。将军过听,以与寡人有郄,遂捐燕而归赵。将军自为计则可矣,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?”
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:“臣不佞,不能奉承先王之教,以顺左右之心,恐抵斧质之罪,以伤先王之明,而又害于足下之义,故遁逃奔赵。自负以不肖之罪,故不敢为辞说。今王使使者数之罪,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,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,故敢以书对。
“臣闻贤圣之君,不以禄私其亲,功多者授之;不以官随其爱,能当之者处之。故察能而授官者,成功之君也;论行而结交者,立名之士也。臣以所学者观之,先王之举错,有高世之心,故假节于魏王,而以身得察于燕。先王过举,擢之乎宾客之中,而立之乎群臣之上,不谋于父兄,而使臣为亚卿。臣自以为奉令承教,可以幸无罪矣,故受命而不辞。
“先王命之曰:‘我有积怨深怒于齐,不量轻弱,而欲以齐为事。’臣对曰:“夫齐霸国之余教也,而骤胜之遗事也,闲于兵甲,习于战攻。王若欲攻之,则必举天下而图之。举天下而图之,莫径于结赵矣。且又淮北、宋地,楚、魏之所同愿也。赵若许,约楚、魏、宋尽力,四国攻之,齐可大破也。’先王曰:‘善。’臣乃口受令,具符节,南使臣于赵。顾反命,起兵随而攻齐。以天之道,先王之灵,河北之地,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。济上之军,奉令击齐,大胜之。轻卒锐兵,长驱至国。齐王逃遁走莒,仅以身免。珠玉财宝,车甲珍器,尽收入燕,大吕陈于元英,故鼎反于历室,齐器设于宁台。蓟丘之植,植于汶皇。自五伯以来,功未有及先王者也。先王以为惬其志,以臣为不顿命,故裂地而封之,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。臣不佞,自以为奉命承教,可以幸无罪矣,故受命而弗辞。
“臣闻贤明之君,功立而不废,故著于春秋;蚤知之士,名成而不毁,故称于后世。若先王之报怨雪耻,夷万乘之强国,收八百岁之畜积,及至弃群臣之日,余令诏后嗣之遗义,执政任事之臣,所以能循法令,顺庶孽者,施及于萌隶,皆可以教于后世。
“臣闻善作者,不必善成;善始者,不必善终。昔者五子胥说听乎阖闾,故吴王远迹至于郢。夫差弗是也,赐之鸱夷而浮之江。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,故沉子胥而不悔。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,故入江而不改。夫免身全功,以明先王之迹者,臣之上计也。离毁辱之非,堕先王之名者,臣之所大恐也。临不测之罪,以幸为利者,义之所不敢出也。
“臣闻古之君子,交绝不出恶声;忠臣之去也,不洁其名。臣虽不佞,数奉教于君子矣。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,而不察疏远之行也。故敢以书报,唯君之留意焉。”

白话文

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联合五国军队攻打齐国,攻下七十多座城池,全部设为郡县归属燕国。只剩三座城未攻下时,燕昭王去世。惠王即位后,听信齐人的反间计,怀疑乐毅,派骑劫代替他统兵。乐毅逃往赵国,赵王封他为望诸君。齐国田单用计欺骗骑劫,最终大败燕军,收复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复兴。燕惠王后悔,担心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弱时来攻打。

燕王便派人责备乐毅,并道歉说:”先王将全国托付给将军,将军为燕国攻破齐国,为先王报仇,天下无不震动,寡人怎敢忘记将军的功劳!适逢先王去世,寡人刚即位,被身边人误导。寡人派骑劫代替将军,是考虑到将军长期在外征战辛劳,想召您回来休整并商议国事。将军误听传言,以为与寡人有嫌隙,就抛弃燕国投奔赵国。将军为自己打算倒也罢了,可这样如何报答先王对您的知遇之恩呢?”

望诸君便派人送信回复燕王道:”臣不才,未能秉承先王遗教,顺从您左右之人的心意,唯恐犯下杀身之罪,损害先王知人之明,又玷污您的仁义之名,所以逃奔赵国。自己甘愿承担不忠的罪名,因此不敢辩解。如今大王派使者来数落臣的罪过,臣担心您不了解先王重用臣的道理,又不明白臣侍奉先王的忠心,故斗胆写信答复。

“臣听说贤明君主,不把俸禄偏私给亲信,而是授予功高者;不把官职随意赐给宠臣,而是让能胜任者担任。所以量才授官的君主才能建功立业,论德交友的士人才能树立名声。臣用所学观察,先王的举措有超越世人的胸襟,所以向魏王借来符节,让我得以在燕国效力。先王破格提拔,将我从宾客中擢升,位列群臣之上,不与宗室商议就任命我为亚卿。臣自认为奉行命令秉承教导,可以幸免罪过,所以接受任命而未推辞。

“先王命令我说:’我与齐国有深仇大恨,不顾国力薄弱,决心要对付齐国。’臣回答说:’齐国继承霸业遗风,保留多次胜战的传统,熟悉军事,擅长攻战。大王若要攻打,必须联合天下诸侯谋划。而联合诸侯攻齐,没有比结交赵国更便捷的途径了。况且淮北、宋地是楚魏都想得到的。若赵国同意,再约楚魏宋合力,四国联合就能大败齐国。’先王说:’好。’臣便接受口谕,持符节南行出使赵国。待完成使命返回,随即发兵攻齐。凭借天道佑助与先王威灵,黄河以北的土地随先王指挥全部攻占至济水边。济水边的军队奉命追击齐军,大获全胜。精锐部队长驱直入齐国都城。齐王逃到莒城,仅以身免。珠玉财宝、战车盔甲、珍贵器物全数运回燕国,齐国大吕钟陈列在元英宫,被夺的鼎器回归历室宫,齐国的礼器安放在宁台。蓟丘的植物,移植到齐国汶水竹田。自五霸以来,功业无人能及先王。先王认为实现了夙愿,觉得臣没有辜负使命,所以分封土地,使臣地位等同小国诸侯。臣虽不才,自认为奉行命令秉承教导,可以幸免罪过,所以接受封赏而未推辞。

“臣听说贤明君主,建功立业后不废弃,所以载入史册;有先见之明的士人,成就名声后不毁败,所以被后世称颂。像先王这样报仇雪耻,踏平万乘强国,收缴八百年积蓄,直到临终时,还留下诏令告诫后代继承遗志,执政大臣能遵循法令,妥善安排庶出子弟,恩泽施及百姓,这些都可垂范后世。

“臣听说善于开创的人,未必善于守成;有好的开端,未必有好的结局。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阖闾采纳,所以吴王远征攻入郢都。夫差却不认同,赐他皮袋沉尸江中。夫差不明白先父主张可建功业,所以沉尸伍子胥而不悔。伍子胥未能及早察觉两代君主器量不同,所以至死不改初衷。保全性命以彰显先王功业,是臣的上策;遭受诽谤侮辱,毁坏先王名声,是臣最恐惧的事;面临不测之罪,还侥幸谋利,是道义所不敢为的。

“臣听说古代君子,绝交时不说恶语;忠臣离开国家,不为自己洗刷名声。臣虽不才,多次受教于君子。恐怕大王听信近臣之言,不体察被疏远之人的行为,所以斗胆写信说明,望大王留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