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周·周文君免士工师藉
周文君免士工师藉,相吕仓,国人不说也。君有闵闵之心。
谓周文君曰:“国必有诽誉,忠臣令诽在己,誉在上。宋君夺民时以为台,而民非之,无忠臣以掩盖之也。子罕释相为司空,民非子罕而善其君。齐桓公宫中七市,女闾七百,国人非之。管仲故为三归之家,以掩桓公,非自伤于民也?《春秋》记臣弑君者以百数,皆大臣见誉者也。故大臣得誉,非国家之美也。故众庶成疆,增积成山。”周君遂不免。
白话文
周文君罢免了工师藉的职位,改任吕仓为相国,百姓对此很不高兴。周文君为此感到忧心忡忡。
有人对周文君说:“国家治理难免会有批评和赞誉,真正的忠臣会把批评引向自己,而把赞誉归于君主。当年宋国君主强占农时修建高台,百姓都指责他,就是因为没有忠臣替他分担非议。后来子罕主动辞去相位,改任司空(负责工程),百姓转而批评子罕,反而称赞君主。齐桓公在宫中开设七处市场,设置七百间妓馆,国人纷纷非议。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中筑起‘三归’之台(奢侈之举),以此转移百姓对桓公的指责,这不正是牺牲自己名声来保护君主吗?《春秋》记载的臣子弑君事件数以百计,大多发生在声名显赫的大臣身上。所以大臣获得赞誉,对国家未必是好事。正如细流汇聚成江河,尘土堆积成高山(众怒不可忽视)。”周文君听后,最终没有罢免吕仓。